黃連
黃連
科屬:
毛茛科
科屬:
毛茛科
主屬:
主屬:
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
主類別:
主類別:
分類別:
分類別:
來源:
來源:
清熱藥
清熱藥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藥
清熱燥濕
清熱燥濕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葉黃連 (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雲連 (Coptis teeta Wall.) 的根莖。黃連多係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湖北。秋季採挖,乾燥,生用或清炒、薑炙、酒炙、吳茱萸水炒用。
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連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三角葉黃連 (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雲連 (Coptis teeta Wall.) 的根莖。黃連多係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湖北。秋季採挖,乾燥,生用或清炒、薑炙、酒炙、吳茱萸水炒用。
功效: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
主治:
用於胃腸濕熱,瀉痢嘔吐。本品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之力勝于黃芩,尤長於清中焦濕火鬱結,用於濕熱中阻,氣機不暢,脘腹痞滿、噁心嘔吐,常與黃芩、乾薑、半夏等同用,如半夏瀉心湯;治濕熱瀉痢,輕者單用即效,若瀉痢腹痛,裡急後重,與木香同用,如香連丸:若瀉痢身熱者,配伍葛根、黃芩、甘草,加葛根芩連湯;若下利膿血,又可配當歸、肉桂、白芍、木香等,如芍藥湯。本品善除脾胃大腸濕熱,為治濕熱瀉痢要藥。
用於熱盛火熾、高熱煩躁。本品瀉火解毒,尤善清心經實火。若三焦熱盛,高熱煩躁,常與黃芩、黃柏、梔子等同用,如黃連解毒湯;若熱罪熾盛,陰液已傷,水虧火炎,心煩不眠,常配黃芩、白芍、阿膠等同用,加黃連阿膠湯;若心火內傷,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可與黃芩、大黃同用,如瀉心湯。
用於癰疽疔毒,皮膚濕瘡,耳目腫痛。本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療疔毒。用治癰腫疔毒,多與黃芩、梔子、連翹等同用,加黃連解毒湯,治皮膚濕瘡,可用黃連製成軟膏外敷;治耳道癤腫、耳道流膿,可用黃連浸汁塗患處,或配枯礬、冰片,研粉外用,治眼目紅腫,用黃連煎汁,或用人乳浸汁點眼。
此外,本品善清胃火,可用於胃火熾盛的嘔吐,常與竹茹、橘皮、半夏同用;牙痛,常配石膏、升麻、丹皮等同用,以及消穀善飢,常配生地同用;本品兼清肝火,若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可與吳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用於胃腸濕熱,瀉痢嘔吐。本品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之力勝于黃芩,尤長於清中焦濕火鬱結,用於濕熱中阻,氣機不暢,脘腹痞滿、噁心嘔吐,常與黃芩、乾薑、半夏等同用,如半夏瀉心湯;治濕熱瀉痢,輕者單用即效,若瀉痢腹痛,裡急後重,與木香同用,如香連丸:若瀉痢身熱者,配伍葛根、黃芩、甘草,加葛根芩連湯;若下利膿血,又可配當歸、肉桂、白芍、木香等,如芍藥湯。本品善除脾胃大腸濕熱,為治濕熱瀉痢要藥。
用於熱盛火熾、高熱煩躁。本品瀉火解毒,尤善清心經實火。若三焦熱盛,高熱煩躁,常與黃芩、黃柏、梔子等同用,如黃連解毒湯;若熱罪熾盛,陰液已傷,水虧火炎,心煩不眠,常配黃芩、白芍、阿膠等同用,加黃連阿膠湯;若心火內傷,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可與黃芩、大黃同用,如瀉心湯。
用於癰疽疔毒,皮膚濕瘡,耳目腫痛。本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療疔毒。用治癰腫疔毒,多與黃芩、梔子、連翹等同用,加黃連解毒湯,治皮膚濕瘡,可用黃連製成軟膏外敷;治耳道癤腫、耳道流膿,可用黃連浸汁塗患處,或配枯礬、冰片,研粉外用,治眼目紅腫,用黃連煎汁,或用人乳浸汁點眼。
此外,本品善清胃火,可用於胃火熾盛的嘔吐,常與竹茹、橘皮、半夏同用;牙痛,常配石膏、升麻、丹皮等同用,以及消穀善飢,常配生地同用;本品兼清肝火,若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可與吳茱萸同用,如左金丸。
注意禁忌:
注意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肺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肺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書籍、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包括但不限於《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以及《中藥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歡迎讀者指正。
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參考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診斷、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遺漏或因信賴、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我們尊重知識產權。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提供充分證據。經核實後,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
轉載、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嚴禁擅自複製、修改、编译、發行、傳播,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由使用者自行承擔。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
中醫體質因人而異,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
本平台所提供的中醫藥理內容來源於公開發表的古籍、書籍、期刊及其他學術資源,包括但不限於《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五十二病方》、《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以及《中藥學》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 -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等。對於內容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我們已盡最大努力進行審核,但仍可能存在疏漏或錯誤之處,歡迎讀者指正。
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學習、參考及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診斷、治療方案或是廣告宣傳。本平台不對內容錯誤、遺漏或因信賴、使用此類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
我們尊重知識產權。如發現平台所使用的任何內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提供充分證據。經核實後,我們將立即移除侵權內容。
轉載、引用本平台之內容須註明出處並附上原文鏈接,嚴禁擅自複製、修改、编译、發行、傳播,或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對於未經授權使用本平台內容而引起的糾紛和法律責任,由使用者自行承擔。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對文章中的任何錯誤、遺漏或因此導致的任何損失,本平台不承擔任何責任。
中醫體質因人而異,讀者如需就自身症狀獲取進一步的醫療意見,請諮詢有資質的註冊中醫師,切勿自行診斷和治療疾病。本平台不對讀者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和經濟損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