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
中醫防暑由習慣起
中醫防暑由習慣起
撰文日期:
2023年7月21日
最後更新日期:
2024年6月1日
香港
內科
貧血
頭暈/痛
中暑,又被稱為中熱或中暍《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是一種由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導致身體無法有效排熱,進而引發的病症。其主要特徵包括體溫過高、脈搏加速及微弱、皮膚乾燥熱烈、肌肉鬆弛、虛脫以及昏迷。
中暑,又被稱為中熱或中暍《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是一種由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導致身體無法有效排熱,進而引發的病症。其主要特徵包括體溫過高、脈搏加速及微弱、皮膚乾燥熱烈、肌肉鬆弛、虛脫以及昏迷。
中暑是一種由於長時間在高溫和熱輻射下工作或活動,導致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失調,水分和電解質代謝異常,以及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的病症。特別是對於有顱腦疾病、老年人、體弱者以及孕婦,他們的耐熱能力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威脅。如果不及時且有效地進行治療,中暑可能導致抽搐、死亡,甚至永久性的腦損傷或腎衰竭。
中暑的成因多種多樣。例如,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中工作,特別是如果通風條件差,就更容易引發中暑。在從事農業或露天工作時,由於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大氣溫度升高,可能導致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進而引發中暑。此外,空氣濕度的增加也會增加中暑的風險。在公共場所或家庭中,由於人群擁擠,產生的熱量集中,散熱困難,也可能導致中暑。
中暑的症狀和緊急處理
中暑後的症狀:
身體發熱、手腳乏力、皮膚乾燥熱、頭暈、噁心、嘔吐、胸腹鬱悶。
煩躁不安、血壓下降。
嚴重病例如頭痛劇烈、昏迷昏厥,甚至出現痙攣抽搐等症狀。
中暑後應急處理:
應先把患者帶到陰涼且空氣流通的地方,並聯絡救護車及救援人員。
應急處理:應急情況下可在患者的頭部、腋下、腹股位置等放置冰涼物品,以助身體排熱。
按摩患者穴道 – 合谷穴
合谷穴
所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位置:食指拇指掌骨交會中點處,又稱為「虎口」。
功效:紓緩頭痛、牙痛、鼻出血、腹痛、試肢疼痛、便秘、熱病無汗等症狀。
如何預防中暑?
預防中暑有妙法:
適應炎熱天氣的生活習慣
在炎熱的夏季,適應正確的生活習慣是預防中暑的首要步驟。
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如果必須待在戶外,則應尋找遮蔽物以避免直接曝曬。
定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水分平衡。避免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這可能導致脫水。選擇淺色和寬鬆的衣物,可以降低身體吸收熱量的能力。
室內空調的溫度不應過低,並且要確保空氣流通。避免食用過於寒涼的食物,並且不應長時間待在停車的車輛內。
飲食調理以防中暑
對於體質濕熱和肥胖的人來說(可參考前文:中醫九體質),他們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困擾。因此,他們應該多吃一些具有清熱去濕效果的食物。例如,綠豆、絲瓜、山藥、蓮子、山楂湯、綠豆酸梅湯、扁豆湯和荷葉粥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此外,夏季是瓜果豐富的季節,如西瓜、冬瓜、苦瓜和絲瓜等,這些瓜果不僅口感清淡,不易膩口,而且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效果。
中醫預防中暑湯水:
山藥茶
(可參考前文: 益氣滋陰 養肝補腎)
材料:
鮮山藥 15-35克
水 1.5升
做法:
把鮮山藥清潔洗淨,加水同煎,沸煮15分鐘即可。
香薷扁豆湯
材料:
香薷 10克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白扁豆 12克(健脾,化濕,消暑)
荷葉 8克 (清香升散,消暑利濕,健脾昇陽,散瘀止血)
陳皮 6克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水 1.5-2升
做法:把材料清潔洗淨後,先把白扁豆炒黃搗碎,與其餘材料加水同煎,沸煮10-15分鐘後隔渣即可,可根據喜好加入適量蜜糖/白糖調味。
參考資料: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 – 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百方圖解》人民衞生出版社
《零基礎功取穴位》青島出版社
《偏方驗方大全》中醫古籍出版社
中暑是一種由於長時間在高溫和熱輻射下工作或活動,導致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失調,水分和電解質代謝異常,以及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的病症。特別是對於有顱腦疾病、老年人、體弱者以及孕婦,他們的耐熱能力較差,因此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威脅。如果不及時且有效地進行治療,中暑可能導致抽搐、死亡,甚至永久性的腦損傷或腎衰竭。
中暑的成因多種多樣。例如,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中工作,特別是如果通風條件差,就更容易引發中暑。在從事農業或露天工作時,由於直接暴露在陽光下,大氣溫度升高,可能導致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進而引發中暑。此外,空氣濕度的增加也會增加中暑的風險。在公共場所或家庭中,由於人群擁擠,產生的熱量集中,散熱困難,也可能導致中暑。
中暑的症狀和緊急處理
中暑後的症狀:
身體發熱、手腳乏力、皮膚乾燥熱、頭暈、噁心、嘔吐、胸腹鬱悶。
煩躁不安、血壓下降。
嚴重病例如頭痛劇烈、昏迷昏厥,甚至出現痙攣抽搐等症狀。
中暑後應急處理:
應先把患者帶到陰涼且空氣流通的地方,並聯絡救護車及救援人員。
應急處理:應急情況下可在患者的頭部、腋下、腹股位置等放置冰涼物品,以助身體排熱。
按摩患者穴道 – 合谷穴
合谷穴
所屬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位置:食指拇指掌骨交會中點處,又稱為「虎口」。
功效:紓緩頭痛、牙痛、鼻出血、腹痛、試肢疼痛、便秘、熱病無汗等症狀。
如何預防中暑?
預防中暑有妙法:
適應炎熱天氣的生活習慣
在炎熱的夏季,適應正確的生活習慣是預防中暑的首要步驟。
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活動,如果必須待在戶外,則應尋找遮蔽物以避免直接曝曬。
定時補充電解質和水分,以維持身體的水分平衡。避免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因為這可能導致脫水。選擇淺色和寬鬆的衣物,可以降低身體吸收熱量的能力。
室內空調的溫度不應過低,並且要確保空氣流通。避免食用過於寒涼的食物,並且不應長時間待在停車的車輛內。
飲食調理以防中暑
對於體質濕熱和肥胖的人來說(可參考前文:中醫九體質),他們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困擾。因此,他們應該多吃一些具有清熱去濕效果的食物。例如,綠豆、絲瓜、山藥、蓮子、山楂湯、綠豆酸梅湯、扁豆湯和荷葉粥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此外,夏季是瓜果豐富的季節,如西瓜、冬瓜、苦瓜和絲瓜等,這些瓜果不僅口感清淡,不易膩口,而且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效果。
中醫預防中暑湯水:
山藥茶
(可參考前文: 益氣滋陰 養肝補腎)
材料:
鮮山藥 15-35克
水 1.5升
做法:
把鮮山藥清潔洗淨,加水同煎,沸煮15分鐘即可。
香薷扁豆湯
材料:
香薷 10克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白扁豆 12克(健脾,化濕,消暑)
荷葉 8克 (清香升散,消暑利濕,健脾昇陽,散瘀止血)
陳皮 6克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水 1.5-2升
做法:把材料清潔洗淨後,先把白扁豆炒黃搗碎,與其餘材料加水同煎,沸煮10-15分鐘後隔渣即可,可根據喜好加入適量蜜糖/白糖調味。
參考資料: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 – 中藥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百方圖解》人民衞生出版社
《零基礎功取穴位》青島出版社
《偏方驗方大全》中醫古籍出版社
相關文章
香港註冊中醫師
陳綺琪
【過敏三寶】鼻敏感 濕疹 哮喘 齊發?有方法根治!
【過敏三寶】鼻敏感 濕疹 哮喘 齊發?有方法根治!
中醫八珍湯:氣血雙補的不二之選
中醫八珍湯:氣血雙補的不二之選
《天灸療法》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
《天灸療法》冬病夏治 夏病冬治
唔拔唔知身體差!中醫拔罐助通血氣
唔拔唔知身體差!中醫拔罐助通血氣
旅行必備清單!這些中藥讓你擁有平安旅程
旅行必備清單!這些中藥讓你擁有平安旅程
「四物湯」補血養血 改善身體
「四物湯」補血養血 改善身體
「四君子湯」中醫調理脾胃的秘方
「四君子湯」中醫調理脾胃的秘方
中醫消滯三寶 開胃健脾助消化
中醫消滯三寶 開胃健脾助消化
「捱夜」想補補 只係得參揀?
「捱夜」想補補 只係得參揀?
相關文章
香港註冊中醫師
陳羽能
濕疹反復無常?先了解再預防
香港註冊中醫師
王森元
敏感發作 搔癢難耐?中醫幫你對抗皮膚敏感
香港註冊中醫師
謝慧怡
脾臟不好 美顏難求?中醫教你健脾養顏的方法
香港註冊中醫師
黃志達
陽氣不足百病生 治病從生活細節入手
香港註冊中醫師
黃頌笙
頭痛不再是問題!中醫紓緩頭痛的有效方法
香港註冊中醫師
黃頌笙
痱滋困擾多?涼茶選擇有講究
香港註冊中醫師
周俊偉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灸療法助你預防疾病,強健體魄!
香港註冊中醫師
謝慧怡
陰道炎不再困擾:中醫調理恢復私密健康
香港註冊中醫師
王森元
痛風不再痛?中醫教你如何緩解痛苦
香港註冊中醫師
吳家緯
遇到便秘難題?由大便質量看身體狀況
香港註冊中醫師
謝慧怡
長期被經痛問題困擾?中醫助你向經痛說再見
香港註冊中醫師
吳家緯
立春 春天養生 避風 調血壓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學習到自立
香港註冊中醫師
陳綺琪
冬季又到 濕疹避無可避?皮膚又乾又痕好頭痛?
香港註冊中醫師
陳俊傑
秋天養生 同時養心
經常「沾寒沾凍」?氣血不足常見十表現
本文只作資訊分享,圖片來源自網上並只作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廣告、推廣或促銷性質,如有侵權冒犯煩請告知,我們會盡快處理。
圖片來源自網上,以上資訊僅供參考,體質症狀因人而異,建議可找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咨詢及進行適宜之調理。
以上言論/文章/資訊,純粹資訊性分享,並不代表本台立場與觀點。
所有發佈於平台上之文章及圖片,為平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複製或引用,侵權必究。
本文只作資訊分享,圖片來源自網上並只作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廣告、推廣或促銷性質,如有侵權冒犯煩請告知,我們會盡快處理。
圖片來源自網上,以上資訊僅供參考,體質症狀因人而異,建議可找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咨詢及進行適宜之調理。
以上言論/文章/資訊,純粹資訊性分享,並不代表本台立場與觀點。
所有發佈於平台上之文章及圖片,為平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複製或引用,侵權必究。
本文只作資訊分享,圖片來源自網上並只作參考,並不構成任何廣告、推廣或促銷性質,如有侵權冒犯煩請告知,我們會盡快處理。
圖片來源自網上,以上資訊僅供參考,體質症狀因人而異,建議可找合資格的註冊中醫師咨詢及進行適宜之調理。
以上言論/文章/資訊,純粹資訊性分享,並不代表本台立場與觀點。
所有發佈於平台上之文章及圖片,為平台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複製或引用,侵權必究。